top of page
走出去

01  走出去

02  进击的巨人

“死亡之组”

2008年的中国男篮虽然内线有姚明、王治郅和易建联,外线有朱芳雨、王仕鹏和孙悦等人,但是他们要面对的对手实力更是不容小觑,分别是美国“梦八”队、“黄金一代”的西班牙队、世锦赛亚军希腊队、诺维斯基领军的德国队和安哥拉队。

最终,中国队战胜安哥拉队和德国队,顽强地从“死亡之组”突出重围,再一次杀入前八。


而击败德国的那场比赛,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男篮在奥运会上的最后一场胜利——此后的伦敦和里约,中国男篮十连败。

“高大化”的中国男篮


中国男篮曾经有着“快、灵、准”的风格特点。


“三大中锋”的出现使中国男篮逐渐走上“高大化”,球员身高已经处于世界顶级水平。2002-2008这一时期,中国男篮逐渐形成“以姚明为主”的内线打法风格,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也因此患上了过度依赖姚明的症状。

 

“后姚明时代”中国男篮何去何从。是找回“快、灵、准”的传统风格,还是等待下一个“姚明”?

 

 

 

 

 

 

 

“黄金一代”


这是历史上中国男篮最辉煌的时期之一。1994年的世锦赛和1996年的奥运会上,中国男篮都历史性打进前八,因此有了“94/96黄金一代”的概念。


狂喜之后是连续的战绩不佳。1997年,利雅得亚锦赛,中国男篮遭遇滑铁卢。半决赛输给韩国14分,第二个亚锦赛五连冠就此止步。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23负后位居小组第五。根据本届奥运会的男篮比赛的规则,直接与另一小组的第五名争夺第九名。第九名争夺赛上,6484不敌西班牙队


2002年是中国男篮的低谷,先是跌出世锦赛前十,后又丢了亚运会的冠军。


 

 

 

 

 

 

 

 

 

 

 

 

 

“移动长城”
 

1996年,巴特尔和王治郅首次出现在中国男篮奥运大名单上,199818岁的姚明正式加入中国男篮国家队。中国篮球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个中锋各自成长、不断磨合,最终组成了内线的“移动长城”,将中国男篮带到新的历史高度。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男篮在小组赛最后一场,爆冷击败前世界冠军塞黑

(塞尔维亚和黑山),并最终第二次杀进奥运八强。


2006年大阪世锦赛,王治郅、姚明和易建联复制了昔日的“移动长城”。姚明以场均25.3分当选世锦赛得分王,同时也追平了张卫平此前保持的中国球员国际大赛场均得分记录。小组赛最后一场同斯洛文尼亚的比赛,无论是王治郅最后阶段的连得五分还是王仕鹏的压哨三分,都令这场比赛成为中国男篮历史上的经典之战。所以虽然受限于新赛制仅排名15,中国男篮在本届世锦赛的进步有目共睹。
 

                                             

NBA来了


1993年出生的刘可乐现在是一名体育老师。他开始看球的时候,拥有“移动长城”的  中国男篮正处于队史上第二段巅峰状态,也是NBA在中国发展的二次增速期。2002年,姚明以状元的身份被NBA休斯顿火箭队选中。可乐的同学中有因为姚明才开始关注NBA,进而成为艾弗森、科比、麦迪等NBA球星的忠实“粉丝”。可乐喜欢的球星有艾弗森、詹姆斯、罗斯和欧文,因为他们“球风硬、球技好、有个性”,“没什么喜欢的CBA球员,没什么观赏性。”他说。

 
2001年出生的许思浩平时看NBA也看CBA,喜欢科比、“水花兄弟”和易建联。思浩开始看球的时候,姚明退役,辉煌落幕。易建联成为“后姚明时代”中国男篮的绝对核心,2015103日,易建联领衔的中国男篮在男篮亚锦赛上夺冠,但这场比赛似乎关注的人并不多,“没看过这场比赛,”思浩说,“一般有时间就会去看NBA,和同学也是讨论这个。”2014年,NBA主席亚当·萧华曾在上海表示,NBA在中国已经拥有3亿球迷,相当于整个美国的人口,市场潜力无限。

 

“上学的时候没条件看比赛,经常打球;参加工作后就不怎么打球了,比赛倒是看得多了。”——邱宏,银行职员(53岁)


1978年,邱宏13岁,刚从镇上考上城里的初中。体育老师教了三步上篮和投篮,但活动课上他们还是更爱玩“斗鸡”游戏和摔跤,“拍篮球的人并不多”。


那时人们主要通过广播收听体育新闻,“没有听到过篮球新闻,乒乓球比较多。”提及曾经的篮球明星,“穆铁柱。”他说,“高中那会就知道‘八一’队有个巨人打球很厉害。”


“第一次看篮球比赛应该是88年的汉城奥运会。”他说,“更多的还是看报纸,还记得张勇军,投篮很准。”

回看当时的新闻,“突破前八”是中国队汉城奥运会前定下的目标。但最终25负,名列第十一。张勇军在7场比赛中砍下144分,三场比分得分超过30分,成为本届奥运中国男篮的得分王,同时也位列男篮个人得分榜第四位。

 

 

 

 

 

世锦赛十四名 北京亚运会冠军


1990年,中国男篮在世界赛场的表现出现了一个低点。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十一届男篮世锦赛中,中国队先后大比分负于了澳大利亚队、巴西队和意大利队,在与安哥拉争夺第13名的比赛上,再次败下阵来。安哥拉11296战胜中国后,中国队以14名的成绩结束了第十一届世锦赛的征程。


网易CBA官网在2010年专访了当时的男篮主帅王长友。“20年前那个比赛在我现在的印象中,就是‘一片混乱’的感觉。”王长友努力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19908月,在中国人眼中有一项赛事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男篮世锦赛,那就是北京亚运会,中国男篮已经为亚运会备战了几个月时间。“我们起初是不准备参加世锦赛的,全力为亚运会备战。就在世锦赛开始前一天夜里,我接到体委打来的电话,他们连夜开会最终决定参加这个比赛。”
 

惨败!中国男篮怎么了?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提到篮球这项赛事,更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男篮的“梦一”,一支由乔丹、巴克利、皮蓬等12NBA球员组成的超强战队。


与“梦一”的所向披靡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男篮一场未赢。


中国男篮正在经历着换帅与换将的“阵痛”。有经验的球员老去,年轻队员尚未成熟,回看中国男篮的历史,青黄不接的“阵痛”隔几年就要来一次。


蒋兴权执教国家队后调进大批年轻人,先是调进孙军、刘玉栋、巩晓彬、欧阳贵景、吴庆龙,后来又选入胡卫东、吴乃群、梁达。最终敲定的12人参加奥运会的名单是:单涛、王治单、巩晓彬、马健、宋立刚、胡卫东、孙军、张勇军、吴庆龙、李春江、孙凤武、阿的江。平均年龄25岁,其中孙军、胡卫东、吴庆龙和阿的江四人是第一次打国际大赛。

进击的巨人

Classes

03  内忧外患

频繁换帅 五年三教练

 

 

 

 

 

 

 

 

 


 

 

 

 

 

外援称霸挤压国内球员成长空间


九十年代,CBA开始了第一波外援热。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联赛各支球队疯狂引进外援。2016年,新华社曾发表题为《假如四川夺冠,CBA还姓“C”么?》的评论,针对的正是四川队过度依赖外援的现象。


 

 

 

 

 

 

 

 

23年六进总决赛全部折戟,今年第七次杀进CBA总决赛的辽宁以总比分4-0横扫广厦夺冠,这也是辽宁队史上首个CBA冠军。外援哈德森获得FMVP(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荣誉。


赛后接受采访时,90后辽宁队队员郭艾伦说: “我就说一句话,不是酒话,我不知道你们这辈子最荣耀的一天是哪天,但我最荣耀的时刻就是今天!” 


想起小时候看《樱木花道》,樱木在湘北大比分落后山王时带伤请战,他对安西教练说,“老头子,你最光辉的时刻是何时?是全日本时代吗?而我,就是现在了!”
 

青黄不接


 

 

 

 

 

 

 

 

历届参加世锦赛、奥运会的中国男篮中,最缺乏大赛经验的三届分别来自1978年,新中国男篮首次参加世锦赛;1982年,中国男篮第二次参加世锦赛;然后就是2016年。

 

2014年宫鲁鸣挂帅,引入大批年轻队员、延长集训时间、加大球员训练力度。这些措施曾备受质疑,尤其是在仁川亚运会惨遭日本逆袭,亚运会史上首负日本后。但是在2015年,年轻的中国男篮重新夺回亚锦赛冠军。

于是出现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这支几乎焕然一新且年轻的中国男篮。虽然仍未取得一场胜利,但对比一群老队员2012年在伦敦奥运赛场的无力与迷失,他们表现得让人眼前一亮。

20172月,姚明当选中国篮协主席。上任后,他推行国家红蓝双队战略,旨在让更多年轻球员得到锻炼。红蓝队分别李楠和杜锋两位年轻教练担任主帅。代表中国参加首次改革后的亚洲杯的是中国男篮蓝队,最终取得第五名。


随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加入亚洲篮协,中国男篮的亚洲篮坛称霸之路更难走了。


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原男篮世锦赛)将由中国北京、广州、上海等八个城市联合举办。红蓝两队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是决定他们能否进入国家队12人大名单征战世界杯的关键因素。
 

澎湃新闻梳理了自2005年来CBA引进外援状况以及外援表现等一系列数据后发现:“从数据来看,外援球员的确是CBA长期以来的得分王。在近几年的CBA球员得分排名榜上,前20名和前50名几乎全是外援,每个赛季的得分第一名也都是外援。近几年外援人数比例不到全CBA球员总数的20%,但外援砍下了CBA每个赛季近一半的得分。此外,在16-17赛季,每场比赛外援的平均出场时间比国内球员要长五分钟。”

2009年天津亚锦赛,这是姚明淡出国家队后中国男篮的首次亚洲大赛。郭士强执教的中国男篮在决赛中大比分输给伊朗队,无缘冠军。


在邓华德的带领下,中国队以1516名的成绩结束了2010年世锦赛的全部征程;2010年亚运会冠军以及2011年亚锦赛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五战皆大比分落败,位列第12


2013年马尼拉亚锦赛,扬纳基斯带领的中国男篮跌落谷底。

内忧外患
我们的篮球故事
04  我们的篮球故事

“平时一起打球的球友大概25岁到50岁,目前遇到的,我年龄最小。其实我也老了,现在是00后打球最好的时光。对了,这是一个悲伤的访谈,我昨天刚打球崴了脚。”——刘可乐,体育老师(25岁)

“这是什么时候照的?”看到这些在他曾就读的中学篮球场拍的照片,可乐问我。

 

我告诉他,“前天拍的。怀念一下,他们跳得蛮高的。”


“跳得有没有我高?”他问。


我说没有,又提到他刚崴的脚。他顿了顿说,所以跳得高,伤得重。

“去老一中怎么看打球的都是00后的小孩?”我问。


“我们打球一般都会去体育场,现在的体育场、新一中的室内球场都还不错。”

 

篮球场地数量的地区差异


不比乒乓球的普及程度,各省市对篮球场地的投资与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同属北方地区,有篮球传统的东北地区的篮球场地数量在八十年代要高于华北和西北地区,但是近几年优势不再明显,甚至出现场地数量减少的现象。华东地区各省间篮球场地数量差异较大,安徽省和江西省的篮球场地数量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无论是室内篮球房数量还是室外篮球场数量均低于同期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

 

 

 

 

 

 

 

 

 

 

 

 

 

 

 

 

 

 

 

 

 

 

 

 

 

 

 

 

 

 

​三代人的同与异

当问到什么时候开始打篮球,60后的邱宏、90后的可乐和00后的思浩都说是初中。


但是当问到为什么喜欢打篮球,他们的答案却不尽相同——

 

60后的邱宏说:“不太记得了,就大家在一起玩。”

 

90后的可乐说:“首先当然是喜欢这个运动,平时喜欢看NBA,耳濡目染,影响也很大;然后我就属于运动学习能力还行,打着打着就成了一种特别的爱好了吧。”

 

00后的思浩说:“因为篮球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平时得不到的快乐,有一种拿起球,你就是巨星的感觉。”
 

“这是还没被虐过。”可乐听完思浩的回答后说。

 

策划&制作:
李 易
部分数据来源:
国际篮协官网、中国篮协官网、《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

 

bottom of page